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制造业,近年取得了许多成就,科技成果出现井喷式增长,大量前沿的创新促进产业的发展,有些甚至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制造业,近年取得了许多成就,科技成果出现“井喷式”增长,大量前沿的创新促进产业的发展,有些甚至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正处于历史的交汇期,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突破口。
在这一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高层指出“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国务院2017年11月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1+N”——目前是“1+3”,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
10月24日,会上,数位政府领导和研究专家分享了他们对于目前产业政策的研究和思考。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巡视员李颖表示,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洞悉当前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政策扶持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一大批企业选择在工业云平台进行创业,无论是GE、西门子等国际制造巨头,还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传统制造企业,都想要在这块市场中分一杯羹。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连接,也是人机物、工厂互联互通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包括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其中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
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领军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新方向,制造大国竞争的新焦点。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是顺应产业发展的大势,抢占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李颖表示,为更好地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制订印发了系列指导性文件,全面部署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百万工业APP培育,百万工业企业上云等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目前,配套的政策文件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工业互联网APP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为各地的企业推进这些工作落地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
在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信软司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工程,依托工业转型升级基金,在平台方向支持建设了4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发展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高达50亿,其中,除了中央补助的13亿之外,还带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进行参与。
同时,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的部省合作,和各地省市签署部省合作协议;打造产融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新生态,会同中国证监会助力金融服务机构与工业互联网进行对接。
“接下来,从需求侧入手,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落地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项目,积极培育平台的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李颖说,“强化产学研用协同,不断健全建平台和用平台的融合发展机制。”
转型挑战
不过,在当天上午的会议中,数位专家也表示了他们对于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前路上的担忧。
目前在中国排名靠前的独角兽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寥寥。而在最近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各个环节中的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
“很多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高端的高附加值的产品,非常依赖中间品的进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说,“例如芯片之类的中间品,每年两千亿元的进口额,超过石油,对外依赖极高。”
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某些制造领域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深度嵌入了全球化的制造体系当中。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相对较高,但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不足30%,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日本、德国甚至荷兰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中,拉高平均水平的是采掘和垄断性行业,制造尤其是电子行业增加值率较低。
此外,就是劳动生产率,从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基本陷入零增长,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往往是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体现的,一旦劳动生产率难以提升,会出现经济上的许多问题。
下一步,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才有可能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在这一过程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出现成果,“制造业的智慧化,劳动生产率会大大提高。”张文魁说,“但是最终的关键,在于一些关键零部件、高精度加工设备和一些特殊的材料,这些方面一定要实现突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