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家上市险企披露今年前7个月保费收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前7个月原保费收入合计为1 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均有不
近日,4家上市险企披露今年前7个月保费收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前7个月原保费收入合计为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保费稳步增长
在严监管、重保障的市场环境下,上市险企保费收入还能实现平稳上升凸显了转型效果明显。
具体来看,中国人寿原保费收入3854亿元,同比增长4.42%,在人身险业务收入排名中,独占鳌头;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759.11亿元,同比增长11%。
中国太保原保费收入2109.21亿元,太保寿险、太保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409.56亿元、699.65亿元,同比增幅为13.76%、15.2%。
中国平安原保费收入4567.26亿元,同比增长19.46%,其中,平安产险、平安人寿、平安养老、平安健康原保费分别为1387亿元、3015亿元、144亿元、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1%、28%、75%,平安健康表现最为突出,在其各项保险业务的增幅中排名第一。此外,中国平安新业务强势来袭,在个人业务实现的3056.43亿元原保费中有33%来自于新业务,团体业务中124.12亿元中则有99.8%保费收入来自于新业务。
从人身险业务收入方面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的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分别约为3854亿元、3180.55亿元、1409.6亿元和759.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2%、21.14%、13.76%、11%。在4家险企中,中国平安增幅最大,中国人寿增幅稍微缓慢。
凸显转型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费回暖的同时,四大上市险企的寿险新单保费也开始恢复单月两位数增长,保障型需求提升。
在保险回归保障的背景下,行业人身险公司大多都在竭力转型。上半年,人身险保费收入整体呈现下滑态势,4家上市险企的人身险业务为何能在转型的浪潮之中,保费收入稳中有进?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将由市场化向价值化转型,目的是谋求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道路,严监管、重保障的市场环境使得个险队伍较强、较早重视业务质量的大型上市险企优势得以凸显。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在人身险保费下降的大环境下,上市人身险公司还会逐渐与中小型险企拉开距离。不过从长远的利益看,险企在发展中长期保障业务时会带来持续期利益的持续释放,从而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近日,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披露中期业绩预增公告,对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进行预估。中国人寿、新华保险预估分别增加25%-35%、80%,发展中长期保障业务的转型成果立竿见影的显现出来。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均在中期业绩预增公告中表示,中期业绩增加受公司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影响,此外,中国人寿公告中还表示权益市场震荡下行共同影响中期业绩增加。
资料显示,折现率是指计算准备金时使用的贴现率,准备金是指未来应付责任扣除应缴保费后现金流的净现值。由于准备金是保险公司的最大的一块支出,它从保险公司税前利润中提取,且准备金对贴现率特别敏感。因此准备金的变动对保险公司的利润影响很大。
若保险公司销售了大量的传统保障型保单,同时公司的综合溢价上调幅度不超过120BP,那么调整后的折现率曲线就会降低其准备金的计提金额,从而释放保险公司会计利润。因此,对于保障属性较强、保单期限较长的上市险企而言,折现率曲线将有效提高折现率,减少准备金计提,从而释放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