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000元,住精装房、吃家常菜,还不用担心房东涨价,这么划算的事,是每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求之不得的。但家住重庆北碚区的小周,却并不
每月1000元,住精装房、吃家常菜,还不用担心“房东”涨价,这么划算的事,是每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求之不得的。但家住重庆北碚区的小周,却并不这么想!面对父母索要的1000元“生活费”,她说,“这是赤果果的威胁”。》
事情是这样的,小周今年24岁,专科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在父母的安排下,她去了父母朋友开的教育公司做会计,每月到手3500元。吃住在家,工资就是自己的零花钱,生活看似过得去,但小周却不喜欢文职工作,她的理想职业是当一名销售。
但是小周的父母却坚持小周必须做现在的工作。这种强硬的姿态加剧了小周离职的想法,工作一年后,她偷偷辞职了。
父母知道这件事后,和她大吵一架,小周爸爸提出:你要出去找工作可以,但是你只要住在家里,就必须每个月交1000元生活费。父亲说,“这是对女儿不听父母话的惩罚,并且女儿现在也二十多岁,给生活费也属应该。”
母亲说,谁真的想要生活费?都是女儿太不懂事了,放着稳定工作不要,要去找销售这种吃苦的职业。
小周说,父母根本不管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在家住了20多年,凭什么现在来要“生活费”,换了工作后,收入也不高,1000元太多了!
工作后吃住在家是否给生活费
工作后吃住家里是否该给父母生活费?近3000名网友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4.7%的网友工作后仍和父母住,39.2%的网友没有给过生活费,22.1%的网友每个月会按时给生活费。针对如果给生活费,每月应该多少,82.8%的网友认为应在2000元以内。
网友们还纷纷在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位网友写下了长达500字的评论,这位网友表示,从情理上讲,不管是否与父母同住,都应该给父母生活费。因为父母都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来养育我们,作为儿女要知回报,多给父母钱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可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还有房贷、车贷、小孩教育等生活方面的支出,哪里有钱给父母。
多种回报
带父母旅游变着花样交生活费
随机采访了50位市民,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不会直接给父母钱,但是会通过给父母买菜、买衣服等方式来孝敬父母。大多数市民认为,给不给父母生活费,要看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父母是否需要。
今年26岁的小陈,大学毕业后一直住在南湖的父母家。小陈的父母都是国企职工,有一定经济实力,不仅没有找她要过钱,还出钱给她付了房子首付。如今小陈边工作边还贷,每月工资约6000元,但房贷就要3000元,一下就去了一半。她说,武汉的工资水平不算高,她身边很多年轻人,每月还房贷车贷都要好几千,自身生活都有些拮据,更别说给父母钱了,能做到不向父母伸手要钱就不错了。
28岁的小李是光谷一家软件公司的职员,目前也和父母同住。“总在父母家白吃白住,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我毕竟是赚钱的人了,应当给父母一些补贴。”但父母总觉得孩子赚钱也不容易,不愿意要他的钱。于是,小李就变着花样交生活费。“比如陪妈妈逛街,她有喜欢的衣服就买给她;逢年过节,我会给父母包个红包表示一下心意;父母生日时,会送礼物制造一些惊喜;休假时,带父母出去旅游。”
孝心不应只用金钱衡量
与父母同住到底该不该给生活费?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认为,给不给生活费、以及该给多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简单的说给了就是孝顺,不给就不孝,要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来定。有些家庭父母经济条件比较好,不需要孩子给生活费,那么子女就不一定非要通过给钱来表达孝心,“比如说我是大学的教授,有稳定的收入,我就不需要孩子每月给我钱。”罗教讲表示,从道德伦理上讲,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当给予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父母生活困难,子女就竭尽所能让父母过得好些也是应该的。另一方面父母也应换位思考一下,如今年轻人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很多人都背着房贷车贷,父母也应体谅一下他们。罗教授认为,父母与子女,要多沟通,互相体谅。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湖北省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晓边认为,从父母的角度来讲,即使生活很困难,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为了补贴父母而生活很拮据。在很多父母眼里,只要孩子过得好就行,很多父母甚至还拿出毕生积蓄资助孩子。但子女也必须懂得感恩,“感恩不在于给父母钱的多少,父母与孩子间,精神的沟通胜过金钱的资助。子女要更多地在精神上给父母关心。比如陪他们散散步,帮他们做家务,和他们聊聊天,耐心听他们唠叨,这都是表达孝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