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九月份,央行明确表明立场代币非法币,全面封杀ICO和比特币;3月19日,G20成员国监管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请求遭FSB拒绝,理由是加密
去年八、九月份,央行明确表明立场“代币非法币”,全面封杀ICO和比特币;3月19日,G20成员国监管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请求遭FSB拒绝,理由是加密资产目前并未对全球金融稳定性造成威胁;同一天,香港证监会采取监管行动,叫停首次代币发行人Black Cell Technology Limited向香港公众进行的首次代币发行(ICO)。
比照2013年“比特币”刚进入国内市场后经历的跌宕起伏,表面上看起来,我国政府和国际趋势背道而驰,不信任比特币,“币圈”的合法地位始终未能与日本、韩国一样上位。实际上,今年2月初发布的“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排名第三,阿里巴巴排第一,中国的实力丝毫不逊于美国等国际金融科技巨头。
3月20日全国人大代表徐诺金明确表明监管部门不会“一刀切”新兴技术,同时G20国成员达成共识,当前的数字货币定义为资产而非货币,所有成员国围绕着“数字货币”可能造成的恐怖威胁及监管问题进行讨论。而在3月1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和金鹏辉联名提交《关于电子支付立法的提案》,建议抓紧从法律层面明确产业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监管职责分工,从而防范支付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可以看出,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排斥比特币所蕴藏的技术,而是担心其滥用“代币”的行为,只是数字货币概念被泛化,野蛮生长的“代币”急火攻心恰恰偏离了轨道。
一、“代币”具备数字货币的影子特质,但其犯了“喧宾夺主”的立场性错误
数字资产火爆,央行功不可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对外界一直肯定的是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及趋势,却从未肯定私发代币的行为。“代币”投机者自作聪明,利用其与区块链天然衔接以及作为货币的“伪优势”夸大宣扬理想模型,其实质犯了“喧宾夺主”的立场性错误,进行集资创新甚至误导消费者衍变成投机捞钱。
现象1:数字资产是全球货币竞争的产物,“代币”充当急先锋
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年第一枚比特币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比特币更像是民间对全球货币竞争思考的产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金本位制,这就意味着对于全球化进程中涉及的国际间支付结算都需要经过美国这个中心体,这一流程就容易造成货币流通的效率问题以及由此带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很简单的逻辑,任何事情需要经过第三方,就很容易被第三方卡脖子。如之前所提及的区块链技术与货币资产能进行天然无缝的连接,且先看各国的应对方式:
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明朗,对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不满情绪也在增加,很明显,各国不太可能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中进行突破,那么,区块链数字货币却能够绕过美元这一第三方直接点对点进行交易,唯一需要的是达成共识机制,在链上更利于全球化的进展。存在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但是谁也不想在这轮竞争中落后,在现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未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之前,其“模拟替代品”往往会先行对市场进行“检验”,“代币”就充当了急先锋。
现象2:“币圈”衍变成投机,区块链成了挡箭牌
“代币”繁衍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行“代币”。它的特质一方面能够彻底颠覆国际货币垄断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能够挑战该国现行的法币体系,因此国家需要它重塑世界金融的格局,但又不希望它紊乱国内的金融秩序,所以“代币”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坎坷命运。“不可能成为法币”那就“大赚一笔”,加入的人越多概念就普及的越快赚的也就盆满钵满。“币圈”衍变成投机,未必是件坏事,只是上船的消费者需要有独立的判断意识。
就如美国所言,“比特币”的本质就是资金传递者,“代币”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在于对资产的保护,重塑信用体系,而非替代“法币”的梦想尝试。“币圈”的使命是普及这样一个概念,顺便充当一回“劣币驱逐良币”的坏人,倒逼政府前行。“全面封杀ICO和比特币”,并不代表国家不支持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交易,而是这应该是央行要统筹的事情,民间自发布局就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诸如投机带来的货币动荡、匿名造成的金融犯罪以及反洗钱等金融监管难题。走错了“道”、用错了“心”的代币又不甘心就此腰斩,区块链便成了私下交易的挡箭牌。
关键词: 代币